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

存在的问题:一是产业配套不完善。我县9个安置点周边无大型用工企业,吸纳就业务工力度不足;原居住地无优势产业规模,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,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相对薄弱,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,带贫联贫效果不强。二是基层管理不健全。易地搬迁打破了原有的乡村区域界限,耕地、牧场仍在原籍,人、房在安置点,有集中安置点第一书记原址管理找不见人,安置点不认识人的情况,存在管理不到位等情况。三是就业安置不充分。大部分搬迁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,没有掌握现代就业技能,缺乏生产技能和实用致富技能,就业竞争力不强、机会不多,导致就业率不高。同时,大多数搬迁农户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大、技术含量低的建筑工地、工厂、餐饮服务等行业,收入普遍较低,还有少数群众就业创业意愿不强,就业不充分。  

建议:一是壮大产业发展,推进稳步增收。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发展,鼓励搬迁脱贫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、家庭农牧场、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户主体,通过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引领、典型示范、统购农资、统一销售等方式,建立合作社+农户”“合作社+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的运作模式,带动搬迁户实现稳定增收。强化利益联结,确保带动成效充分利用搬迁后的农村闲置土地资源,在企业、合作社、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,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融资难、农业组织化水平不高、管理技术落后的短板,变“一家一户”分散经营为“抱团”发展,强化辐射带动能力。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。坚持党建引领,完善党组织领导,充分发挥基层群众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团组织、社会组织、业主委员会等作用,在莫布拉新村、丹城佳苑、池汉新村等安置点建立各有其位、各司其职、功能健全、运转有序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。对安置区党员人数进行摸排登记,对人数符合条件的安置区,要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基层党组织,确保党员搬迁群众能够正常参加三会一课等党组织活动。对户籍有迁出意愿的群众,协调将户口迁入安置区,就近管理。三是全面发力促进劳务输转。加大就业扶持力度,多渠道引导搬迁群众就业,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或网络招聘等方式,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。同时,强化搬迁群众技能培训,开展搬迁群众技能帮扶专项行动,确保每个搬迁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质量。发挥以工代赈促进就业作用。因地制宜谋划一批技术门槛低、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以工代赈项目,在改善安置点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,优先吸纳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。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与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,有效提高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发展、依靠劳动增收致富的能力。
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news_show.php?theid=89